中医理论基础-简介
2007-07-23
前几天上的医学辅导班感觉受益匪浅,使自己对于医药,人体,穴位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。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。
前几天上的医学辅导班感觉受益匪浅,使自己对于医药,人体,穴位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。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。
形成:战国→西汉
1.《黄帝内经》包括《秦问》和《灵枢》。每部九卷,每卷九篇。并非一人一时之作。
2.《难经》是战国扁鹊所著。
3.《伤寒杂病论》包括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。为东汉末年,张仲景(张机)所著。讲究"一证(病证)对一方(处方)"和"辨证论治"。
4.《神农本草经》主要介绍了不同医药的不同功用。讲的主要是"四气(性):寒,凉,热,温。五味:酸,苦,甘,辛,辣。" 主要来源是:植物,动物和矿物质。又根据功用不同分为:上品(补品),中品和下品(去病)。
其发展可总结为理,法,方,药。《黄帝内经》,《难经》主要对理与法进行了介绍。而《伤寒杂病论》是对于方进行描述的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则是对药进行了说明。就这样形成了中国医学理论基础。
发展:晋→隋→唐
晋:王叔和著《脉经》。讲究"独取寸口"(以把脉为主)。黄浦谧著《针灸甲乙经》。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。巢元方著《诸病源候论》中国第一部病因,病机,病候学专著。
唐:孙思邈他认为"人命至重,有贵干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"。被世人称之为"药王",著《千金要方》(简称《千金方》)和《千金翼方》。后者为前者补充。
宋:钱乙著《小儿要证直觉》。他认为儿童"成而未全,全而未壮。","易虚,易寒,易实,易热。"。
金元四大家:刘完素-寒凉派,张从正-功邪(下)派,李果-补正派,朱丹溪-养阴派。
到了明清时代中医理论已基本成熟,完善。出现了五脏一体观,形神一体观等学说,都有很高的进步意义。
这都是我在课上听到的一些皮毛,在此总结一下罢了!!若有什么说得不对或不当之处,请高手批评指正!!
0 评论: